1、生产场地要求
选择黑皮鸡枞菌生产场地至关重要,需靠近交通要道,远离污染源,确保环境质量。土壤应为砂壤土或壤土,肥沃且透气性好,pH值5.5—7.0为宜。水源需清洁,稳定供水,满足用水需求。土壤有机质含量至少2%,团粒结构良好,水源须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水温15—25℃,周边环境安静无污染。
2、温室大棚建设
大棚长度一般为20—100m,宽度6—8m,高度2.5—3.0m,多为单跨结构。骨架用镀锌钢管或铝合金,覆盖材料为多层保温膜,侧壁用保温卷帘或墙体,门窗为卷帘或推拉式,便于通风和进出。温室大棚应避风向阳,排水良好,交通方便,安装空调、加温设备、通风扇、菌袋架、喷雾系统、栽培床,配置水电供应、工具仓库、办公区。内部设置3—4层栽培层架,下层距地面20—30cm,层间距60—70cm,靠墙床宽70cm,中间床宽100—120cm,顶层距顶棚120—150cm,过道宽80—90cm,确保层架通畅,便于栽培管理和采收。
3、黑皮鸡枞菌栽培时间温度选择
黑皮鸡枞菌可在春秋两季栽培,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13—31℃,最适为20—25℃,籽实体最适温度为15—35℃,生长期适宜温度为23—25℃。春季2月下旬制菌袋,5—6月出菇;秋季7月下旬制菌袋,9—10月出菇。
4、食用菌菌种生产
选择健康、高产、色泽佳、无病虫害的成熟子实体作为种源,优先本地野生或表现良好的品种。检查子实体颜色、大小、菌盖和菌柄,确保典型黑皮色、无斑点或腐烂,菌盖完全展开,菌柄结实,比例适中。使用PDA或CPDA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水1000mL。在无菌条件下,刷下黑皮鸡枞菌孢子,稀释后涂布在PDA培养基上,25—28℃培养5—7天后挑取单菌落接种新PDA培养基,重复培养至纯菌种。原种生产中,培养基含木屑78%、麸皮20%、石膏粉1%、石灰1%,水适量,接种母种菌丝后25—28℃培养15—20天使用。栽培种生产中,使用相同培养基配方,高压灭菌后接种原种菌丝,25—28℃培养20—30天后使用。
5、食用菌接种环节关键技术
①培养料制备
培养料需新鲜、无霉变,棉籽壳应无杂质、无虫蛀。豆粕、麦麸等原料要粉碎,便于菌丝吸收。培养基主要配方包括木屑70%-75%、麸皮20%-25%、石膏1.5%、白蚁巢土3%,可选辅料有糖1%、碳酸钙1%、石灰1%。使用硬木屑如橡木、栎木,推荐使用玉米、小麦、大麦麸皮。按比例称量混合原料,加水搅拌至含水量约65%,即手抓培养基能形成水滴但不滴落。
②培养料装袋、灭菌、接种
在装袋处理时,根据灭菌方式选用不同塑料袋。常压灭菌用高密度低压聚乙烯袋,规格17×35×0.004cm;高压灭菌用聚丙烯袋,规格17×35×0.005cm。装袋时保持适宜松紧,每袋装湿料1.0—1.1kg,用套环封口。菌袋用筐装好后送入灭菌锅,推荐常压或高压灭菌,常压100℃16小时,高压121℃4小时,灭菌后自然冷却。培养料降至28℃时,无菌接种。
③接种后的管理
接种后,将培养料装入箩筐,在23—25℃、湿度60%—70%的黑暗环境中培养,每天通风2—3次,每次10—30分钟。每7—10天检查一次培养料,发现污染立即清理并消毒。培养60—80天后,菌丝后熟,继续培养20—30天至菌丝生理成熟,形成黑褐色菌皮,然后进入出菇管理阶段。
6、精细化出菇管理
黑皮鸡枞菌菌丝成熟后,应及时开袋覆土培养。这能激活土壤微生物,保护菌丝体,促进扭结形成原基,加速子实体生长,实现高产稳产。
①食用菌覆土灭菌技术
黑皮鸡枞菌层架栽培的关键在于覆土灭菌。覆土前5天需准备材料,优选通透性好、有机质丰富的沙壤土。使用前确保土壤充分暴晒干燥,加入5%新鲜稻谷以提升通透性,再混入生石灰消毒。喷洒5%甲醛溶液后密闭24小时,待甲醛释放后使用。层架上铺设尼龙网并固定,调节覆盖材料含水率至20%。使用成熟的菌袋,袋口解开反折,保持间距3cm,垂直放置,上方覆盖3—5cm土壤,每平方米可摆放50—60袋。
②大棚温度湿度管理
黑皮鸡枞菌的出菇适温为25—28℃,昼夜温差不超过10℃。菌丝生长完成后,子实体分化时,逐渐将温度升至25℃,不足时可使用加温设备。日光温室应保证光照充足,自然达到25℃。温度超过28℃时,开启通风设施降温。使用温度计监测棚内温度,保持稳定。出菇期要求空气湿度85%—95%,子实体分化时湿度升至85%—90%,使用加湿器或喷雾增加湿度,湿度超过95%时减少喷水或增加通风。调控时,早晨检查并启动设备,中午调整设备以保持温度25℃和湿度85%—95%,夜间关闭设备,保持温度25℃和湿度85%—90%。极端天气下,应立即调整设备以稳定温湿度。
③通风换气与光照管理
黑皮鸡枞菌出菇阶段,建议早晨和傍晚通风,以降低气温。高温时减少通风次数,避免菇体受损。通风时长30分钟至1小时,自然通风为主,必要时可用风机辅助,但风量要适中。保持大棚内湿度80%-85%,防止湿度过低。同时,需控制光照,适宜强度为100-300Lux,每天光照8-10小时,确保均匀分布,早春可利用反光板或遮阳网调整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