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流行性腹泻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病毒病,四季均可流行,尤其在冬春季节更为常见。该病会导致猪呕吐、严重腹泻和快速脱水,尤其对幼猪影响严重,可导致高死亡率。疾病迅速传播至整个猪群,对养猪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研究旨在探讨该病的成因和预防策略,以期对业界有所助益。
一、流行特点与致病机理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主要感染猪,引起仔猪腹泻、呕吐和脱水。该病毒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感染肠道细胞,导致炎症和吸收障碍。病毒的S蛋白与宿主细胞结合,引发炎症和细胞损伤,并可能引起免疫抑制。病毒通过排泄物传播,仔猪易感,因免疫系统未成熟。在我国,该病毒主要冬季和春季流行,与饲养和环境卫生有关。仔猪症状严重,死亡率高;断奶仔猪和母猪症状较轻,通常一周后康复;成年猪症状更轻。
二、鉴别诊断
1、与轮状病毒病鉴别
猪流行性腹泻和轮状病毒病是两种由不同病毒引起的肠道疾病。流行性腹泻主要影响新生仔猪,尤其是7日龄内的,症状包括腹泻、呕吐、脱水和消瘦,死亡率较低。轮状病毒病可影响不同年龄的猪,但8周龄以下的仔猪更易感,症状严重,死亡率较高。流行性腹泻的病理变化是小肠黏膜充血和水肿,而轮状病毒病则表现为黏膜脱落、溃疡和出血。
2、与猪痢疾鉴别
猪流行性腹泻由病毒引起,冬季多发,传染快,影响各年龄段猪只。猪痢疾由细菌引起,无明显季节性,病程长,易复发。流行性腹泻症状轻,表现为发热和水样腹泻;痢疾症状重,有血痢,粪便颜色深。病理上,流行性腹泻主要影响小肠,表现为充血、水肿和炎症;痢疾则导致大肠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可见出血点和坏死。
3、与猪副伤寒鉴别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病毒引起的肠道疾病,表现为严重腹泻、呕吐。猪副伤寒是由细菌引起的肠道疾病,表现为腹泻、发热,粪便恶臭。前者主要影响2周龄内仔猪,后者多影响6月龄至2岁猪。猪流行性腹泻病理变化在胃肠道,猪副伤寒则影响胃肠道和肝脏。
三、治疗措施
治疗猪流行性腹泻主要依靠对症处理,包括抗菌消炎、抑制病毒和补液。使用诺氟沙星肌肉注射预防细菌感染,连续三天,每天两次。严重脱水的猪需要静脉注射葡萄糖生理盐水和氨苄青霉素钠,每天一次,连续三天。轻症猪口服补液盐和庆大霉素。肌肉注射干扰素抑制病毒复制,每天一次,连续三天。白头翁口服液用于止泻,成年猪和仔猪分别口服45mL和30mL,每天一次,连续五天。综合治疗5至7天后,病情可得到控制。
四、猪流行性腹泻预防措施
1、注重防寒保暖
为预防流行性腹泻,冬春季节应确保仔猪舍保暖。创造适宜的环境对仔猪生长至关重要。根据仔猪年龄,调整舍温:21~30日龄28~30℃,31~40日龄27~28℃,41~60日龄26℃,之后24~26℃。低于20℃时需升温。湿度保持在65%~75%,监测并调整。特别注意断奶后10天内仔猪保温。使用电加热、红外线灯泡或恒温保温设施。冬季需通风以减少有害气体,但要避免温度骤降。应选择气温高时通风,并提前升温。通风时机应根据温度高低灵活调整。
2、强饲养管理
为防止猪流行性腹泻,应加强猪群管理,自繁自养以降低病毒风险。如需引种,应遵循检疫流程,选择信誉良好的种猪场,并进行疫情调查。引进种猪后,需隔离30天并进行疫病检测,建立档案。严格控制养殖场人员和物品进出,确保饲料和饮水安全,定期消毒。通过合理喂养和保健品提高猪免疫力,定期监测猪群健康,对病猪隔离治疗并进行病毒检测。一旦疫情发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隔离、消毒、治疗等措施以控制疫情。
3、疫苗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预防猪流行性腹泻的有效方法,主要使用的是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能同时预防猪流行性腹泻和猪传染性胃肠炎。推荐对所有猪群,特别是繁殖母猪、种公猪和1~3月龄的仔猪进行免疫接种。免疫接种通常在冬春季节进行,但在病毒流行地区应全年接种。妊娠母猪应在产前20~30天接种,每头4mL;仔猪在断奶前7日龄首次接种,体重不同用量不同,后海穴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