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农民致富之友编辑部官方网站!
农民致富之友编辑部
Aquatic fisheries
水产渔业
水产渔业 您的位置: 首页 > 水产渔业
稻香蟹肥:稻田立体养殖技术
2024-05-07编辑:作者:农民致富之友来源:本站 返回列表

螃蟹是一种肉质鲜美的水产生物,其分为淡水蟹与海水蟹,在淡水蟹养殖中,有一套先进的养殖方法,可以将水稻种植与淡水蟹养殖有机整合在一起,进而形成一套立体化的种养技术。稻田养蟹立体种养技术能够最大化的发挥空间价值,有助于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水稻种植也给淡水蟹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与食物来源。下面我们就来结合淡水蟹养殖业的发展情况,具体分析一下应用稻田养蟹立体技术的技术要点。

1.jpg

一、稻蟹共生种养的技术特点

1、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与稻米品质

水稻作为一种重要粮食作物,在我国许多地区都有所种植,将水稻与淡水蟹共生种养,可以显著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另外淡水蟹的食物多为植物、绿萍以及池底生物,这些食物在水稻稻田内随处可见,将淡水蟹放养在稻田内,不需要投入过高的饲料成本就能养殖淡水蟹,同时,淡水蟹的排泄物在水底腐化后,也能提升稻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这样就能让稻田土壤肥力显著提升,进而减少了肥料的施用量,能有效促进水稻生长。

2、降低淡水蟹养殖成本

将淡水蟹在稻田内饲养,稻田内的浅水生物就能成为淡水蟹的天然饵料,这样就有效减低了淡水蟹的养殖成本。另外,水稻也为淡水蟹提供了隐蔽环境,淡水蟹的生长环境中必须有较多的遮挡物,这样才能为淡水蟹遮挡阳光,促进淡水蟹生长,这就达到了为淡水蟹创造良好栖息环境的目的。

3、显著提升经济利润

应用稻蟹立体种养模式,不仅能收获水稻,同时也能收获大量淡水蟹,显著提升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实现了增产创收的目标。在稻蟹立体种养技术的支持下,稻田产量可达630~650kg/667m2,而淡水蟹产量可达到15kg/667m2,除去淡水蟹的养殖成本,最终仅淡水蟹的利润就能达到350~500元/667m2。

2.jpg

二、稻蟹立体共生种养模式中的技术要点

1、选地工作中的技术要点

想要更好的达到水稻、淡水蟹共生种养的目标,首先应该做好选地工作。由于水稻生长离不开充足的水资源供应,高品质的净水也能更好的促进水稻生长,所以在选地时必须确保土壤及附近水源不存在污染物,例如工业废水污染及农药污染等。另外,稻田内必须拥有良好的配套设施,具有给排水沟渠,这样才能保证稳定的水资源供应,确保给排水操作的顺利进行。淡水蟹的生长环境应以黏土为宜,所以在选地时,也应尽量选择以黏土为主的土壤区域,同时稻田所在位置应为避风向阳的区域。最后,所选择的土地面积越大越好,这样有助于为淡水蟹创造更大的生长空间。完成选地工作后还要对田埂进行加固,同时提高田埂高度,这样才能避免遇到雨天时稻田内水体外泄,导致淡水蟹跑出稻田。

为了避免稻田内淡水蟹外逃,还应该架设相应的防逃设施,其中田埂高度应控制在60~70cm之间,为了避免田埂垮塌,还应对田埂进行加宽处理,确保田埂牢固。之后要在稻田四周加设钙塑板制作成的防逃围栏,围栏高度应控制在70~80cm之间。在稻田的排水端同样要设置防逃遮挡,遮挡物多以拦网为主,拦网孔径应尽量控制在2~3cm。

3.jpg


2、蟹苗与水稻品种的选择

为了保证淡水蟹良好的品质,在选择蟹苗时应优先选择优质蟹苗,如果养殖户缺乏养殖经验,应在正规蟹苗繁育基地购买,同时选择个头较大的蟹苗。养殖户所选择的蟹苗品质,直接会影响到蟹苗成活率与生长效率,进而严重影响稻蟹立体共生种养的实际收益。另外,选择蟹苗时,应区分好一龄蟹与二龄蟹,如果一龄蟹与二龄蟹同时混养在稻田内,就可能造成部分淡水蟹因蜕壳不顺利而死亡。

种植的水稻品种应优选申优26、南粳46等品种,这些水稻品种均具有抗倒伏性强、生长期长、抗病害能力强的品种优势,科学的选种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稻蟹立体共生种养模式下的水稻应尽早播种,通常情况下,当秧苗植株高度生长至10cm后,即可开始投放蟹苗。水稻播种过晚会影响水稻生长,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产量下降。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证水稻能够更加茁壮的生长,在播种水稻前,还应该对土壤肥力进行检测,根据土壤肥力情况进行施肥。在插秧阶段应注意控制水稻密度,特别是稻田边缘区域应提高稻苗密度,这样有利于提升水稻产量。

4.jpg


3、蟹苗投放

在水稻生长至10cm后,要进行蟹苗的投放,首先先对蟹苗进行筛选,选出体质健壮、活动灵活的蟹苗投入稻田。投放蟹苗不宜过早,过早会影响水稻秧苗的生长,同时也不应该过晚,过晚投放会影响淡水蟹生长,进而造成淡水蟹规格的下降。另外,在投放蟹苗时要注意控制蟹苗投放数量,密度过大不利于淡水蟹生长,具体投放量可控制在5kg/667m2左右。投放时应在稻田内分散投放,同一块稻田内不能同时投放不同规格的蟹苗,这样才能保证蟹苗生长状态的一致性,同时也能提高蟹苗的成活率。

4、水质、水位管理

为了保证淡水蟹与水稻都能健康生长,在投放蟹苗后还应该注意做好水质与水位的管理工作,确保稻田内的水位高度始终保持在8cm左右,水位过高不利于水稻秧苗生长。在炎热的夏季,应注意适量增加水量,提高水位至15~20cm,同时还要每隔2~3天对稻田内的水体进行更换,这样可避免淡水蟹因缺氧造成死亡,每次换水量应控制在田间水位的1/2左右。在蟹沟内可投放适量水草,水草不仅能够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也能成为淡水蟹营造更好的栖息环境,还能作为淡水蟹的饵料。

尽管稻蟹立体共生种养模式下,淡水蟹的饵料成本会大幅下降,但仍然需要根据淡水蟹不同生长阶段给予相应的营养饵料,拿淡水蟹幼生期为例,投放的饵料应以南瓜或玉米为主;当淡水蟹生长至中期,此时淡水蟹活动频繁,对饵料的需求量会大大提升,此时应给予蛋白质含量更高的饵料,主要以小鱼、小虾为饵料;在淡水蟹生长到后期阶段,投放的饵料应以玉米为主,每日早晚各投喂一次,其中早间投喂量要小于晚间投喂量。

综上所述,在稻田养蟹立体种养技术的支持下,能够在稻田内形成一个良好的小型生态链,不仅能提升淡水蟹的产量与品质,也能减少水稻虫害、草害的发生,这样就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通过水稻与淡水蟹共生种养的模式,实现水稻与淡水蟹立体开发、互利共生的绿色种养效果。

二维码公众号二维码
农民致富之友编辑部 电话:19990789788 座机:0451-82626294 邮箱:19990789788@163.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革新街140号
Copyright © 2024-2029 NMZFZY.CN 农民致富之友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