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龙虾养殖“稻虾共生”技术运用优势
结合小龙虾养殖与稻田耕作可降低农业成本,提升稻田种植效益。稻虾共生是一种生态农业技术,适量施用化肥可保障水稻生长,同时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单一种植水稻需频繁杀虫除草,增加成本并可能影响水稻生长。引入小龙虾养殖可减少杂草,降低农药使用,小龙虾还能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化肥分解,提高土壤渗透性,实现增产。稻虾共生技术有助于减少农药化肥使用,优化稻田生态,提升水稻和小龙虾品质,确保生产可持续性。
二、小龙虾养殖“稻虾共生”技术运用的要求
稻虾共生技术要求严格,需优化水稻田的持水和土壤肥力,以及小龙虾的生长环境。为此,水田应建有占总面积约10%的回形虾沟,沟宽3~5米,水深和沟深0.8~1.2米,沟深约1.5米。田埂边缘需安装30~50厘米高的防逃网。稻田中应培育水生植物,如水瓜类,为小龙虾提供栖息地并净化水质,同时控制植物面积。通过稻虾共生模式改造稻田,消毒后引进小龙虾,以提高存活率。
三、小龙虾养殖技术要点
1、科学挑选稻虾种植养殖位置
实施稻虾共生技术前,需选择适合小龙虾和水稻共存的地点。作业人员应勘察地形,挖沟以适应小龙虾生长。稻田四周需开挖环状沟渠,以维持适宜的水温和环境。沟渠设计可为“井”或“田”字形,具体尺寸为下口宽0.8m,上口宽3m,沟间距1.5m。沟深0.5~0.8m,宽度约1.5m,坡度比1∶2.5。养殖小龙虾时,要确保它们获得足够营养,并采取防护措施防止逃逸。小龙虾养殖区应安装钙塑板结构的逃生装置,高度1m,上下加固,钙塑板高15cm,用铁丝和竹子固定,并进行水下测试。
2、“稻虾共生”稻田的改造方法
为提高稻虾共生技术效果,稻田改造前需彻底整修,特别是增加田埂高度和宽度以控制水渗漏并保护小龙虾。田埂高度应约1米,宽度超2米,使用新土夯实确保无渗漏。稻田使用一年以上需再次改造,合理规划共生工艺流程。改造时排干沟渠积水,处理底层淤泥,注入10~15cm新水,用生石灰消毒15天,用量75~100kg/667m2。投放小龙虾前,灌入50~80cm深清水,混合200~500kg/667m2农家肥,保持水深50~80cm。
3、选择栽培水稻品种
实施稻虾共生模式时,需科学筛选水稻品种,优先考虑抗倒伏、抗病虫害、成熟期短的品种如协优、汕优系列,并进行籽粒质量检测。水稻种植前,全面观察生长状况,施用适量过磷酸钙和农家肥。使用特殊配方的生态肥料可提升稻田利用效率。秧苗移植时,结合边行和条栽技术,稻田移栽密度一般为30cm×15cm,科学规划以改善小龙虾环境。精确测量边沟位置,确保种植和生长。稻田可形成穴13,500个/667m2,每穴移植3~5棵水稻,提升育秧科学性。
4、小龙虾虾苗放养要求及规格
①选择小龙虾苗种时,应确保其健康、活力强、体表光滑、四肢完整,无病无伤。一般使用本地培育的苗种,若需外地采购,应快速运输,不超过2小时。②放养前,先进行试水和缓苗试验,确认无异常后方可放养。试水是将少量虾苗放入稻田水中观察24小时,缓苗是让虾苗反复浸水和搁置,以提高成活率。③放养应在早晨或傍晚进行,避免日晒。一般投放20~25kg/667m2的虾苗,规格为200~300尾/kg。育苗期间,泼洒Vc应激剂以减轻应激反应,提高存活率。
5、稻田小龙虾日常管理
使用肥料培养饵料,或投喂含32%以上蛋白质的虾粉或新鲜杂鱼糜。水温低于10℃时不喂食;10~15℃时,选择晴天适量喂虾粉和豆乳;超过15℃时,首日投喂7.50~15.00kg/667m2,每周增加3.75~7.50kg/667m2。通常下午4~5点喂食一次,但需根据水温、气候、水质和摄食情况调整。饲料中添加应激维生素C、离子钙,每15~20天喂一次,持续3~5天。
6、稻田小龙虾养殖水质管理
田间水位调控:晴天降低水位以增温,雨天或冷天提高水位以稳定水温。下月起,水位增至20~30cm。田间水质管理:维持溶解氧≥5mg/L,pH值7.0~8.5,透明度25~35cm。每20天施用生石灰水3~5kg/667m2,每15天泼洒微生物菌剂以调控水质。
7、稻田其他管理措施
每日应巡视田间1次,确保防逃装置完好,并检查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格栅过滤器,确保无虾逃逸。同时,检查田埂是否有渗漏现象。雨季期间,特别要注意防止水田因积水而引发的泛滥。在小龙虾生长期间,可在稻田边缘安置稻草人,以驱赶水鸟。若发现虾类疾病,应立即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并确保使用符合标准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