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在种植玉米时,密度控制至关重要。密度过小虽促进单株生长,但会降低整体产量。反之,增大密度可提升光合作用和产量,但过度增密会导致个体间竞争加剧,影响籽粒质量。同时,会面临倒伏、授粉难度增大、病虫害频发及水分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可能影响到最终的玉米收成。
二、玉米合理种植密度的改进策略
1、区域适应性调整
①土壤质地和排水能力影响种植密度。砂质或排水好的土壤可支持较高密度,而排水差的土壤则相反。干旱地区应降低密度以减少水分竞争,湿润地区可增加密度以利用水分。②气候因素如温度、光照和风速也决定种植密度。冷或日照少的地区需降低密度,热或日照多的地区可增加。不同品种对密度的适应性不同,适应性强的品种可种密些,分蘖多或需大空间的生长的品种要种稀些。
2、株型紧凑和抗倒品种要适当增加种植密度
在玉米栽培中,一般生长周期长,根系发育不良的品种,其耐密性也差。不可采取高密度种植方式。反之,生长周期短、矮小的品种适应高密度栽培,可以适当提高种植密度。
3、合理确定玉米种植密度
确定适宜的玉米种植密度要综合考虑生态条件、种植方式、生产条件、管理手段及品种特性。紧凑型杂交种耐密性强,可增加密度以稳定产量;平展型品种耐密性差,应减少密度避免减产。早熟品种适合密植,增加密度可提高产量。大穗高秆类型需稀植以减少遮阴和倒伏。高肥力土地可密植以利用水肥优势增产,低肥力土地应降低密度以避免争肥争水。
4、水热资源充足地区种植密度可增加
水热资源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外部条件。种植者需注意气温和湿度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在高温地区可增加种植密度,低温地区则需严格控制密度。水分充足地块适合高密度种植,缺水地区则不能密度过高。这要求种植人员充分了解当地自然条件并考虑玉米生长需求。
5、品种特征合理应用
针对种植形式进行分析,在具有较高肥力的土壤,一般对宽窄行种植比较提倡,植株间相互遮阴的问题可通过宽窄行种植有效减少,可将田间透光、通风条件改善。但在种植中如果密度毫无节制的提高,会导致叶面系数增加过量,植物在此状态下会严重影响光合作用,降低有机物的含量,随着叶面系数增大细胞呼吸对有机物含量的消耗会逐渐上升,不但没有增加积累的物质,反而还出现减少现象,使玉米品质显著降低。平展型玉米品种,具体可控制在3000株/667m2。早熟型品种,通常具有紧凑的叶片,密度通常控制在4000株/667m2。
6、合理调整行距
在增加密度的同时,应合理调整行距。在株行距配置方式上,总的趋势是缩小行距,以实现密植增产。如机械播种地区行距一般为60cm—70cm,人工播种地块行距大部分为50cm—60cm利于通风透光。
三、应用化控技术,强化高密度种植管理
就高密度种植而言,容易存在玉米倒伏、空秆等情况。基于此,可使用化控技术与机械化技术。首先,在实施化控技术时,需要相关人员依据化学控制药剂的特点,控制玉米在某一时间段的管理时机。比如,在拔节之前,要控制下部茎节的高度,拔节后要注意控制上部茎节的高度,玉米壮丰灵等药物能够在此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其次,在施肥环节,先通过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对土壤进行检测,据此确定施肥配方,减少植株营养过剩或营养匮乏情况的发生。指针式节水喷灌设备的使用能够帮助相关人员在播种后、抽穗前等环节快速完成浇灌,从而为玉米生长发育提供足够的水分,同样能够为玉米高产栽培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