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和玉米螟的针对性防治措施,希望对更好地提升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有一定帮助。
1、玉米螟的发生及危害特征
玉米螟是一种鳞翅目螟蛾科昆虫,广泛分布在我国绝大部分玉米产区。玉米螟成虫体型较小,翅展约为20~25mm,前翅呈灰褐色,具有不规则的斑纹。后翅呈淡黄色,边缘有黑色斑点。卵呈椭圆形,长约1mm,初产时呈乳白色,后逐渐变为黄色。幼虫共有5个龄期,幼虫体长约30mm,呈圆柱形,体色呈绿色或黄褐色,具有一条明显的黑色纵线。米螟蛹长约15mm,呈椭圆形,初期呈黄褐色,后期变为黑褐色。玉米螟卵孵化受温度影响较大,适宜温度为20~25℃。卵孵化需5~7天。幼虫期约为20~30天,在这个阶段,幼虫会在玉米植株内钻蛀,造成植株损伤。蛹期一般为7~10天,蛹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羽化成为成虫。成虫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和夜食性,飞翔能力强,寿命约为3~5天。在此期间,成虫会寻找合适的时机进行交配和产卵。
①发生规律与循环侵染特点
玉米螟一年发生2至3代,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卵期通常在5月底至6月中旬,幼虫期从6月中旬持续至7月下旬,幼虫分为5个龄期,3至4龄幼虫危害最大。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蛹期,8月中旬至9月中旬成虫羽化,成虫寿命约3至5天。玉米螟世代重叠,越冬代成虫春季开始为害,幼虫继续为害。主要危害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玉米螟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受气候、作物种植结构、防治措施等因素影响。
②危害症状
玉米螟是钻蛀性害虫,幼虫在心叶取食,造成叶片出现小孔。雄穗抽出后,幼虫侵害雄花,导致花基部折断。雌穗出现时,幼虫转至雌穗,损害花丝和苞叶,甚至蛀入穗轴或幼粒。部分幼虫钻入茎部,取食髓部,使茎秆易折。受害植株籽粒不饱满,早衰,严重时减产。
2、玉米螟的防治措施
①杀虫灯防治原理及设置
杀虫灯通过诱光源吸引并捕杀玉米螟等害虫,建议每667平方米设置1~2盏,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灯应高于作物1米,均匀分布,间距30~50米。傍晚开灯,日落前1~2小时至次日天亮前1~2小时关闭,以在害虫活跃期进行有效防治。
②性诱剂的使用及更换
性诱剂防治玉米螟主要使用昆虫性信息素,模仿雌性玉米螟释放的信号吸引雄性,以减少其种群。常用的性诱剂包括玉米螟性信息素。使用剂量根据产品浓度和防治目标而定,通常每667平方米设置3至5个诱捕器。诱捕器一般为直径30厘米的塑料水盆,内加清水和洗衣粉,水面离盆沿2厘米,诱芯悬于水盆中央。诱捕器应放置在玉米田中,间距30米,每公顷15个。水盆水量不足时需及时补充。性诱剂有效期一般为30天,若诱捕到的玉米螟数量减少,应提前更换以维持防治效果。
③利用害虫天敌防治
害虫天敌通过捕食或寄生减少玉米螟数量。捕食性昆虫如赤眼蜂、寄生蜂等,以及鸟类如灰喜鹊、画眉、麻雀等,捕食玉米螟的幼虫和成虫。蜘蛛如狼蛛、跳蛛等,以及寄生生物如细菌、真菌等,也控制玉米螟的生长和繁殖。释放天敌昆虫或生物制剂通常在玉米螟卵孵化盛期或幼虫发生期,以减少其对玉米的危害。释放量根据天敌特性和玉米螟发生程度确定,例如捕食性昆虫500~1000头,赤眼蜂1万到2万头,间隔1~2周释放一次,连续使用2~3次。农业生产中,设置鸟巢或喂食器吸引鸟类,同时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保护鸟类免受危害。
④玉米螟的化学防治
在使用化学药物防治玉米螟时,需确定最佳药物和剂量。防治的关键时期是玉米螟盛孵高峰至三龄幼虫前,此时施药可有效减少幼虫数量和降低损害。应遵循药剂说明书指导,避免过量使用导致环境和残留问题。施药方法包括喷雾和撒施,确保药物覆盖受侵害部位,提高防治效果。定期更换不同种类的药剂也很重要。推荐使用浓度为40%辛硫磷乳油50~70mL/667m2,90%敌百虫晶体30~40g/667m2,40%毒死蜱乳油75~100mL/667m2,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30mL/667m2,兑水30~40kg后均匀喷洒。在害虫高峰期,每7~10天施药一次,连续2~3次。根据玉米螟发生情况调整施药周期和剂量。施药时要确保药物均匀覆盖玉米植株,特别是心叶和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