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晒田的作用?
水稻晒田是一项重要的农艺措施,通过在特定生长阶段排干田水使土壤暴露于空气中,从而改善土壤环境、促进根系发展、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优化土壤结构、调节生长速度,最终提高产量和米质。这一过程增加土壤氧气含量,减少有害物质,增强根系活力,抑制无效分蘖。
2晒田的时机
第一,在晒田前,工作人员需详细勘察水稻田间的生长状况、土壤条件等,以制定合理的晒田方案。根据地区经济和生产情况决定晒田程度,轻度晒田要求土面形成硬皮且不粘鞋底,中度晒田需出现分叉裂纹,重度晒田则要求较宽的裂纹。此外,在晒田方案中,工作人员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具体的晒田形式。为了提升晒田效率及质量,可以采用机械化形式进行晒田,使用专门的晒田机械辅助开展工作。
第二,通常情况下,可以选择在水稻分蘖期进行晒田,或者以分蘖临界叶龄期为宜。如果选择在分蘖临界叶龄期时晒田,工作人员需要合理把控临界期的具体时间节点,避免把控不当使得晒田时机过早,可能导致水稻的有效分蘖数量降低,水稻最终减产。同时临界期把控不当,同样会造成晒田时机过晚,可能导致水稻幼穗出现分化不良的情况。通常情况下,在水稻的分蘖期,整体茎蘖数在计划苗数80%以上时为最佳晒田时机。
3晒田技术要求
在晒田前,需遵循“时到不等苗”和“苗到不等时”的原则,确保晒田时机恰当。过程中要监测气象、开沟排水和除草。晒田后,加强水肥管理,适时追肥促进均衡生长。可以按照合理的比例施加三元复合肥或尿素等类型的肥料,共同促进长势差的水稻田地块良好生长。对于长势较好的田块,工作人员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施加适量的三元复合肥,作为促花肥或保花肥使用。
4水稻晒田的标准是什么?
在晒田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对水稻田地的情况进行实时观察。并且在确保水稻田质量达标、符合晒田的相关标准要求后,及时灌溉补充水分。如果在观察过程中发现水稻田间存在超过30%的植株拔节情况时可以结束晒田。工作人员需要注意,在结束晒田后同样需要进行水分补充灌溉处理,灌溉过程中需要合理控制深度,在5cm左右的位置进行深灌处理。并且,工作人员需要注意水稻田地内的地块是否存在裂纹现象,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的处理解决工作。水稻晒田的主要目的为管控水稻出现的无效分蘖情况,在水稻的苗茎数与预计穗数大致保持一致时,开展晒田工作,在水稻田内全部地块的表面逐步硬实后结束晒田工作。
5哪些水稻不建议晒田?
在晒田之前对水稻的生长状况进行仔细观察,如果发现水稻存在发育不良的情况,水稻的茎数不达标,与实际晒田需求不匹配,不宜进行晒田处理。其次,可以对水稻田内的土壤情况进行仔细观察,如果发现部分地块的土壤存在肥力较差、内部土质营养元素缺乏以及土壤渗透力强容易漏水等情况,通常不宜进行晒田处理。同时,注意根据水稻田地块中的土壤类型,如果水稻地块土壤为程度较严重的盐碱地或荒地等,通常不宜开展晒田,如果土壤类型为低洼地等,同样不适宜进行晒田处理。
注意事项
在晒田工作中,除了管控措施,还要检查晒田程度以保质量。具体包括:根据水稻品种特性分析适宜晒田程度;对不同晒田程度的地块采取合适的晒田时间;考虑土壤情况和土质特点确定晒田程度。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晒田效果,促进水稻良好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