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苗床准备 ①水稻苗床选地 水稻旱育秧苗床应选在背风向阳、土壤肥沃、耕层深、壤土疏松、地势平、排灌易的微酸性地块。 ②水稻苗床面积 旱育秧苗床占地面积的确定通常与育苗数量、水稻品种、秧龄需求等相关。常规移栽大田时,大田约需苗床面积15~20m2/667m2;当移栽苗龄较长的大秧苗时,大田约需苗床面积30m2/667m2。 ③水稻苗床整地 旱育秧苗床整地建议在年前进行深耕处理,深翻厚度30cm。深翻前施入充分腐熟有机肥提升土壤肥力,施充分腐熟有机肥1000~1500kg/667m2。年前整地不施碳铵、尿素等化学肥料,冬季田间土壤空闲时间较长,易造成化学肥料的挥发。施入底肥、深耕土壤后平整土表至翌年春季后开厢育苗。 在水稻播种前3~5d开始开厢整地,依照2m宽开厢,厢面宽1.5~1.7m,厢沟宽0.3~0.5m,厢面高0.1~0.15m,厢长度依照地势确定,单厢长度不宜超15m。开厢后,沿苗床周边挖排水沟,沟深0.5m、宽0.3~0.5m。使用农具耙耱厢面,确保厢面无大土块、土壤细碎。最后,厢沟内的苗床土使用筛子过筛保留细碎土壤做后续播种后覆土土壤备用。 ④水稻播种前施肥管理 苗床整理后,每15m2施用45%氮、磷、钾缓控释肥1kg、15%毒死蜱颗粒剂100g,混合15~20kg细土撒施,耙耱至土层3~5cm,以增强土壤肥力和杀灭害虫。耙耱后刮平、镇压土壤,然后缓慢灌水至厢面有积水,确保土层0~10cm饱和。灌水后待积水渗完即可播种。 水稻播种管理 ①水稻优质品种选择 选种时,依据地理环境条件,选择适宜当地播种生产的优质、高产、稳产、抗性强的水稻品种。旱育秧栽培方式下育秧管理,通常大田需用水稻种子量约1kg/667m2。 ②水稻播种时间 旱育秧播种时间通常结合阜阳市春季气温回升情况及前茬作物收获时间进行调整。通常来说,旱育秧栽培模式下,播种时间对比传统水育秧模式推迟播期1周左右。 ③确保水稻播种量 为保障旱育秧精细化栽培产量,需确保移栽足量的基本苗。通常来说,在旱育秧模式下,大田移栽需种量为1kg/667m2。旱育秧苗田中,冬季空闲苗床干播情况下,播种量为50g/m2;对于油菜、小麦等前茬作物地块或秧苗苗龄要求超过45d以上的地块,苗床干播播种量为35g/m2。播种时,单位面积内播入过多种子,不利于水稻优质壮秧的培育。 ④水稻播种前的种子处理 水稻旱育秧栽培前,需对种子进行晒种和药剂拌种。晒种是将种子摊晾1~2天,每2~3小时翻动一次,以杀死表面的虫卵和病原,提升酶活性,促进种子后熟,确保发芽快、出苗整齐。药剂拌种则是根据当地病虫害情况,使用相应药剂处理种子,以减少播种后的病虫害影响。例如,使用27%苯醚·咯·噻虫种子处理悬浮剂400~600mL,拌100kg水稻种子,可以有效预防水稻恶苗病、蓟马的危害;使用26%苯甲·吡虫啉悬浮种衣剂依照1∶125药种比拌种处理,可以有效预防水稻稻飞虱、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拌种时,依照水稻种子质量称取药剂,加入药剂质量5~6倍清水混合药剂均匀后,倒入水稻种子,搅拌至药液裹满种子表面后摊开阴干后即可播种。 ⑤水稻播种方法 将处理好的水稻种子均匀撒播至苗床上,覆盖过筛细土直至种子不可见。播种后轻压苗床,确保种子三面入土,覆盖1cm厚细土。覆盖时注意细土厚度适中,避免拌入肥料以免烧苗。 ⑥水稻播种后化学除草方法 水稻播种后,使用旱育秧专用除草剂土壤喷雾防除杂草。选用330g/L二甲戊灵乳油150~200mL/667m2,兑水40~50kg,均匀土壤喷雾1次。 ⑦水稻播种后盖膜技术 旱育秧通常采取苗床厢面搭建小拱棚的方式进行保温,依照田间苗床厢面的情况,每间隔50cm使用竹片或玻璃纤维棒拱起脊高40cm左右的拱架,上方覆盖塑料薄膜,薄膜四周使用土壤压实。 水稻秧苗管理 ①水稻苗床温度调控 旱育秧播种至齐苗期,苗床管理重点是保湿和保温,以确保种子发芽和出苗的完整与整齐。塑料小拱棚内温度白天应维持在30~35℃,晴天若超过35℃,需逐渐揭开地膜降温。连续阴雨天导致拱棚湿度过高时,应在保持温度的前提下,每隔2~3天中午通风换气,以降低湿度。 齐苗至1叶1心期:此阶段苗床管理以促进根系生长为主,小拱棚内温度控制在20~25℃之间为宜。当晴天午间温度超过25℃时,及时揭膜通风降温。 1叶1心期~2叶1心期:此阶段苗床管理以提升通风、炼苗、控水、促根为主。小拱棚内温度保持在20℃左右即可,当晴天温度较高时,10时即可揭开薄膜增强通风降温;午后4~5时气温下降时及时覆盖薄膜;降雨天气下,可以揭开薄膜两侧促进通风,但注意禁止雨淋苗床。 旱育秧期间:当小拱棚内气温低于13℃时,及时覆盖双层膜或无纺布提升温度,以免出现低温冻害。降雨或寒潮天气下,及时覆盖塑料薄膜增温管理。旱育秧水稻幼苗生长至5叶期前不可拆除小拱棚结构,以应对寒潮。 ②水稻旱育秧期水分管理 水稻旱育秧时,应密切监控水分,根据苗床土壤和秧苗状况决定灌水时间和量。一般而言,苗床土壤出现细纹裂口而秧苗未卷叶时,无需灌水。若秧苗卷叶且夜间温度下降、土壤返潮后仍无法恢复,应及时浇水。单次灌水量30m3/667m2。移栽前1d,浇灌1次足水便于翌日起苗管理,灌水量45m3/667m2。 ③水稻秧苗中后期施肥管理 水稻旱育秧期间一般无需施肥,土壤肥力足以支持至秧苗5~6叶期。若苗床施肥不足或土壤肥力差,秧苗中后期出现脱肥现象,可适量追肥。移栽小苗通常不追肥。在进行幼苗移植时,于幼苗达到3叶1心期,施用45%的氮、磷、钾(比例为30-9-6)复合肥200克,与50千克水混合溶解后进行1次浇灌;对于较大苗的移植,在3叶1心期以及移植前1周分别进行1次施肥,同样施用45%的氮、磷、钾(比例为30-9-6)复合肥200克,与50千克水混合溶解后进行浇灌。施肥后应立即进行清水灌溉,以防止肥料浓度过高导致幼苗受损。除此之外,秧苗生长至3叶1心时,使用尿素20~30g/667m2、磷酸二氢钾30~50g/667m2,兑水30~50kg,结合病虫害防治茎叶喷雾追肥,促进秧苗长势健壮、叶色浓绿。 ④水稻田间病虫草害防控 旱育秧期间,需要依据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杂草生长特征做好防控管理工作。在秧苗期,以青枯病、稻瘟病的防控为主,在幼苗1叶1心期,使用35%甲霜·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0~30g/667m2+30%稻瘟灵微乳剂10~15mL/667m2,兑水30~50kg,茎叶喷雾防治1次即可。当田间出现虫害时,例如蓟马、蚜虫等,可以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8~10g/667m2,兑水30~50kg茎叶喷雾防治。 秧苗期杂草防除以人工拔除为主,做好播种后封闭除草工作,可以有效规避杂草的发生与影响。 ⑤水稻秧苗适期移栽 旱育秧田中,在移栽前1d使用清水浇灌1次苗床,便于起苗操作及保障秧苗根系的完整性。依据起苗量确定灌水面积,避免灌水过多,不需要起苗的秧苗在苗床内吸水过多,秧苗质量下降。移栽前,使用2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80g/667m2,兑水30~45kg茎叶喷雾秧苗,可以有效预防秧苗移栽后的病害发生与影响。旱育秧苗在移栽后无返青期、植株生长较快,在移栽后需要注重大田管理,促进秧苗早生快发。 水稻大田整地 在旱育秧秧苗移栽至大田3~5d前,进行大田整地,翻耕深度20~25cm,翻耕后平整地块,达到土面平整、上虚下实、持水层3cm左右的标准。当前茬作物为小麦或油菜时,收获时充分粉碎秸秆,均匀抛撒还田,避免造成土壤过于疏松,影响秧苗移栽后根系下扎效果。 水稻秧苗移栽管理 适期早栽,延长水稻植株在本田内的营养生长期,达到早熟、丰产的种植效果。冬闲田秧苗移栽时间为大田空气温度稳定通过15℃以上、旱育秧秧龄达40~45d、秧苗5叶1心时即可移栽。两季作物生产田中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整田,抢农时移栽。移栽时,带土、带药移栽,随拔随栽,避免秧苗起苗时间过长,影响缓苗效果。 移栽时,大田持水层深度控制在3cm左右,秧苗移栽深度不超过2cm。当移栽深度过深,水稻植株的有效分蘖数量减少,成熟度下降。采取宽窄行种植方式,充分利用边行优势,提升田间通风透光效果。在中等肥力基础的大田中,水稻移栽时依照宽行40cm、窄行23cm、穴距17cm移栽秧苗,移栽1.25万穴/667m2,保障基本苗9万~11万株/667m2;肥力水平较低的大田中,依照宽行38cm、窄行20cm、穴距17cm移栽秧苗,移栽1.35万穴/667m2,保障基本苗9.5万~12万株/667m2。 水稻田间水肥管理 移栽时保障浅水层3cm左右;孕穗期至抽穗扬花期,田间保持3~5cm的浅水层;灌浆期采取干湿交替灌溉管理方式,灌水3~5cm持水层后待水分自然落干后重复灌溉,直至水稻收割前7d排干水分。旱育秧移栽后,幼苗分蘖速度快,当田间总茎蘖数达到目标穗数的80%时,及时放水晒田1次,减少田间无效分蘖的发生。 水稻适期收获 观察田间水稻谷粒生长发育情况,当田间90%以上的谷粒黄熟后即可收获。采用联合收割机一次性完成水稻植株的收割、籽粒脱粒及秸秆粉碎还田工作,收获后的籽粒进行烘干、晾晒处理,至水分含量下降至14%以下即可入库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