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鲢鱼养殖期间,各种疾病会对鲢鱼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若是防治不及时或是不到位,则可能造成鲢鱼大规模死亡。为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要对鲢鱼的常见病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技术措施加以防治,以确保防治效果,如此方可最大限度地减轻疾病对鲢鱼养殖的影响。
1、鲢鱼打印病的防治
图1 出血病
(1)发病症状
打印病是鲢鱼及其它淡水鱼养殖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病原体为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该病多发生在鲢鱼背鳍和腹鳍基部后面的躯干处,患病位置处的鳞片会逐步脱落,露出的皮肤上会出现肌肉腐烂的现象,患处可见红斑,形状以圆形、椭圆形为主。由于病患处的鱼体呈现为红色圆形斑块,与印章相似,所以将该病称为“打印病”,如果染病的鲢鱼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病情会持续加重,导致鲢鱼死亡。
(2)流行特点
鲢鱼打印病广泛流行,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安徽省六安市养殖鲢鱼期间比较常见,发病率能够达到80%左右,虽然该病的致死速度比较缓慢,但却会对亲鱼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该病一年内的任何时间段均可发生,7月-8月最为流行,高峰期出现在池水水温23-32℃时。
(3)防治措施
①为有效预防打印病的发生,可以使用生石灰对池塘进行清理消毒,并在夏季到来时留意池水的变化情况,定期加注新水;用浓度为2%的食盐水,对鲢鱼亲本进行浸洗消毒,由此可使该病的发生得到有效的预防。
②可以选用漂白粉或是三氯氯氰尿酸等药物,向全池泼洒。
③用菌毒清对病毒的患处进行治疗,用量控制在0.5mg/L,当鲢鱼亲本病症比较严重时,可选用硫酸链霉素,以注射的方式给药,严格控制注射量,单次不得超过15mg。
2、鲢鱼车轮虫病的防治
图2 车轮虫病
(1)发病症状
车轮虫对鱼类的危害比较严重,当水温超过20℃时,该病的发生几率会进一步增大。车轮虫病多出现在连续的阴雨天,当养殖鲢鱼的池塘水质发生突变时,也容易诱发该病。除此之外,当鲢鱼池塘中的藻类植物出现大面积死亡时,也可能引起该病。车轮虫病发生的初期阶段,鲢鱼会成群浮在水面上散游,这种情况与缺氧浮头非常类似,但通过开启增氧机为池水增氧时,鲢鱼不会主动向增氧机边上靠近,向池水中抛撒增氧剂时,能够使散游的现象短暂消失,但并不会持续太长的时间。当鲢鱼再次浮于水面时,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鲢鱼会将口部露出水面并作出张、合的动作。发病初期的鲢鱼体表无异样,而巡塘时会发现少量的死鱼漂浮在水面上。当鲢鱼浮于水面的情况反复2-3天后,随着口部的频繁张合,下颌会变长,胸鳍、尾鳍、臀鳍等部位会有明显的充血现象,当病情发展到这个阶段时,鲢鱼会出现大批量的死亡,通过对病死的鱼体解剖后可以发现,它们的肠道壁明显发红,并有脓状血水从肠道中向外流出,该症状与鲢鱼出血病非常相似,很容易发生误诊的情况。如果按照出血病用药治疗,则无法使病情得到缓解,鲢鱼会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大量死亡。
(2)诊断与治疗
①车轮虫病与出血病的症状较为相似,常常会出现误诊的状况,为避免因误诊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要对车轮虫病进行准确诊断。当鲢鱼发生车轮虫病时,池塘内的水质会呈现出老化的现象,并伴随大量藻类植物的死亡,通过对池水进行检测可以发现,水的氨氮及亚硝酸盐的含量都比较高。通常情况下,鲢鱼开始出现浮于水面的现象,直到大批量死亡的时间在7天左右。解剖病死的鲢鱼时,可以从体表和肠道内发现充血的现象,但利用显微镜观察鱼鳃,却无法发现车轮虫的迹象。当鲢鱼鳃部有车轮虫寄生时,鳃的表面会分泌出黏稠的液体,随着黏液的不断分泌,鲢鱼的吸氧能力会受到影响。由于吸氧能力下降,导致鲢鱼在阴雨天或是池水中含氧量降低时浮于水面,并通过口部的张合吸取空气,以便从中获取氧气,维持身体的机能。鱼鳃上的车轮虫因为被黏液包裹,所以在显微镜下很难发现。当感染车轮虫病的鲢鱼长时间处于水面上时,它们的胸鳍由于承受的负担过重,故此基部便会充血发红,而口部不断张合,下颌前端会变得突出,随着大量空气进入鲢鱼的肠道,造成肠道充血发炎。依据上述症状,可以判断鲢鱼感染车轮虫病。
②确诊后,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对鲢鱼车轮虫病进行治疗:当鲢鱼发病时,如果池塘中水的氨氮及亚硝酸盐的含量偏高,应当先向池塘内泼洒调水解毒灵,用量控制在每米水深500g/667㎡,要确保泼洒的均匀性,间隔3h后再向池水中泼洒车轮虫必克,用量同上。用药之后,鲢鱼通常会在4-5h左右恢复正常,重新潜入池水中。若是鲢鱼发病期间,池塘内的水质为偏瘦的状态,但并未发生严重的改变时,则可直接使用车轮虫必克进行全池泼洒,由此可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3、鲢鱼出血病
图3 出血病
(1)发病症状
出血病在鲢鱼生长发育的任何阶段均可能发生,是鲢鱼养殖中最为常见的疾病。发病初期时,鲢鱼身体上多个部位会出现轻度的充血现象,包括鳃盖、鳃下颌、口腔、眼睛、鱼鳍基部等。若是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病情会进一步加重,此时染病鲢鱼的器官组织会出现重度充血,病鱼出现厌食甚至不采食的现象,并伴随阵发性乱游乱窜。对病死的鲢鱼解剖后可以发现肠道充血发红,肝和肾肿大且颜色变深。
(2)防治措施
①每次向池塘中补放鱼种前,可以使用聚维酮碘,用量控制在5-10mg/L,使鲢鱼在含药液的水中浸浴20-30min左右,以此来达到灭菌、消毒的效果,随后将鱼放入池塘。
②养殖鲢鱼期间,要定期更换池水,通过勤换水的方法,使池塘内的水质腐败进一步减少,保持水质清新。针对鲢鱼出血病较为严重的池塘,要严格控制灌水量,不得随意增加,以免造成鱼顶水,从而影响采食,这样会增大出血病的发生几率;针对出血病发生较为严重的池塘,要先暂缓使用杀菌和杀虫药剂,以免有病虫的鲢鱼在药物的刺激下产生应激反应,造成食量减退。
③寄生虫是引起鲢鱼出血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要及时除掉寄生虫,降低出血病的发生几率,推荐选用鳃虫净、鱼鳋静等药剂灭杀寄生虫。除寄生虫外,各类病菌是导致鲢鱼感染出血病的关键性因素,必须采用有效的药剂,及时消灭病菌,防止出血病暴发。可以选用消菌灵、强氯精、出血停等药剂,两种药剂联合使用能够提高杀菌效果。
④针对鲢鱼应激出血的情况,要找出导致应激的具体原因,如捕捞、施肥、换水等操作不当,如此方可避免应激持续发展。随后使用麻醉剂阻止应激反应,再用精选的饲料对鲢鱼进行饲喂,可增强它们的抗应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