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于黑龙江省举办的水稻品种及物化产品试验示范测产现场观摩会上记者获悉,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下称省农科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培育的耐盐碱水稻品种“龙稻202”在2024年改良的重度盐碱地示范区内,亩产达400.13公斤,同时示范区土壤有机质从0.8提升到1.3,pH值从10左右降至9以下,盐分从6‰降到3‰。
观摩会由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下称东北中心)、省农科院、三亚市耐盐碱水稻产业联合会共同举办。在位于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东北中心全方位苏打盐碱地改良技术示范基地内,测产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梁正伟研究员宣布了这一结果。
“今年的测产结果完全超出我的预期,种地还得是相信科学!”种植户蒋风学高兴地跟记者分享,今年年初,他刚开展盐碱地水稻种植,当时省农科院大庆分院专家向他推介了适宜品种,如今通过平整土地、钙离子置换、强氧化剂降碱多离子干扰、有机质提升“五位一体”配套栽培技术,实现了盐碱地当年改良、当年种植、当年产粮。
随后,测产专家组前往东北中心在绥化市安达市的基地,对此处改良五年的中重度盐碱地示范区水稻进行测产。结果显示,东北中心在此区域利用微生物有机肥、多元控失肥、S-诱抗素、抗盐剂等物化产品开展中度盐碱地产能提升集成技术示范,不同地块的水稻亩产均超过400公斤。其中集成模式“微生物有机肥+多元控失肥+S-诱抗素+抗盐剂”示范地块产量达436.8公斤,比常规施肥模式增产16.0%。
“在优异耐盐碱品种的基础之上,‘以地适种’的集成技术同样是盐碱地产能提升不可或缺的科技密码。”东北中心大庆试验站卞景阳博士介绍,“五年间,我们团队不断总结和创新,形成了以耐盐碱品种筛选、土壤改良技术和优化栽培技术的集成模式。在移栽前使用诱抗素提高秧苗抗性,提高保苗率,在整地过程中轻耕翻、重平耙,利用有机肥、酸性肥料和调理剂实现优化土壤结构、降低pH值等作用,为进一步实现耕层的排盐降碱创造条件。”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艾治勇表示,“耐盐碱水稻产业化既是国创中心建设的要求,更是市场的需求,国创中心就是要做好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推动国家耐盐碱水稻产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发展。今天在东北中心测产的集成和单项技术模式,就是科研创新与转化利用协同攻关,科企结合共同努力的成果。”
东北中心主任卢淑雯介绍,近年来,省农科院依托东北中心系统开展了耐盐碱作物品种选育、盐碱地改良以及盐碱地作物高效栽培技术等方面研究,在盐碱地产能提升中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未来,东北中心不仅要在耐盐碱作物品种选育上下功夫,还要充分利用盐碱地改良剂、有机菌肥等集成技术模式来改良土壤,在盐碱地地力提升的前提下,进一步助力粮食产能的提升。